右武宁军行进途中,不少城市都放弃了抵抗,直接打开门迎接他们的到来。而蜀国曾为了抵挡他们而下令紧急在各地征集军队,可主动投军的百姓却寥寥无几,蜀军只得通过抓壮丁的方式来补充军队,可这样得来的士兵根本没有战斗力,他们也不想为丝毫不关心百姓存亡的君主卖命。
沿途,蜀军数度发动了阻拦右武宁军前进的军事行动,可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的,就连过程也非常单一,都是蜀军出现、两军交战,过了不久蜀军就主动溃退了,右武宁军甚至都没有怎么认真,战斗就结束了。
这些战斗让右武宁军看到了蜀军的孱弱,一路上又目睹了那些受到苛政对待而流离失所、饥肠辘辘的百姓,蜀国失败的原因也就不用说了。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右武宁军就长驱直入蜀国腹地,蜀军的抵抗完全没有起到作用,可以说,蜀国灭亡的紧要关头已经近在眼前了。
即便是这样危如累卵、尽失民心的政权,也依然有忠心耿耿的捍卫者。
当右武宁军兵临成城前最后的屏障季阳时,拥有蜀国王室血脉的大将孟良亲自坐镇,他麾下有五万兵马,这是蜀国最后的一支精锐,季阳之战也是决定蜀国存亡的关键性战役。
可在这么关键的时刻,孟良还是决定兵行险着,派出战斗力最强的一万兵士抵挡右武宁军的先锋,试图拔得头筹。
他没想到的是,季阳的情况西门康已经了解清楚了,他也知道这支守军不同以往,所以他已经下令军队做好充足准备。蜀军一出现,右武宁军的先锋部队就先扎稳阵脚,试探了几次之后知道这支蜀军的战斗力比较强,便转入守势并派出快马请求后续部队增援。
如果面对面拼杀,右武宁军的先锋部队可能真的会被击溃,但得益于他们有一个优秀的领兵将领、深受西门康信任的后军主将邓鹏,正是看中了他心思细腻,这才特地把他从后方调整到前方,让先锋部队不要冒进。从结果来看,这个选择恰到好处。
右武宁军的先锋本来都是骑兵,防守不是他们的强项,但邓鹏让他们放弃了马匹,用弓弩和盾牌迎敌,这也是看中了蜀军中骑兵较少。在邓鹏的指挥下,右武宁军的防御还是不错的,援军也到来的及时。
首先过来的援军不是别人,正是前军主将欧宪率领的五千骑兵,他们的速度本来就快,欧宪也最擅长快速突击,接到求援消息之后,他第一时间就率军向前方赶去,用不了一会儿就到了。
有了这五千骑兵,右武宁军的战斗力骤增,而多是步兵的蜀军则被杀得溃不成军,一万士兵能够返回季阳的不足两千人。
防御战还没有打响就遭到了当头一棒,这对蜀军士气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而更加艰苦的局面还在后面。
季阳之战可以说是进入蜀地以来,右武宁军面对的最大考验,这座城池是通往成城的必经之路,蜀国对这里也非常重视,花了很多心思来加固这里的城防,他们是想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里。也就是将两场攻城战变成一场,如果这里失守,那成城也就不用再守了。
开始进攻前,西门康曾派士兵将劝降书送进城中,当时他是真的希望经过了那次失败之后孟良可以放下武器,但是结果却是让人失望的,孟良回了一封信,声称他们全体将士宁愿跟季阳共存亡,也不会投降。
确实,从后来的攻城战中可以看出,季阳城池十分坚固,这里的守军也很顽强,右武宁军以三百余门火炮昼夜轰击,中间夹杂了几次进攻,却都未能攻陷城池。
即便西门康下达了多次命令,蜀军仍是一味死守,过了几天,西门康就放弃了用士兵攻占城池的想法,他要用火炮将季阳的城防彻底摧毁,就是将这里夷为平地也在所不惜。
这一战,火器再次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火炮不间断的轰击下,蜀军士兵就是想要将修补破损的土石搬上去都是难事,冒险尝试的结果就是被轰得粉身碎骨。
火炮轰击的威力渐渐超过了城墙所能承受的极限,几天之后,蜀军士兵惊恐的发现,原本坚固的城墙上已经被轰出了几个缺口,右武宁军的炮火还是没有停,修补工作根本没有办法进行。
而且由于右武宁军的火炮轰击,城中守军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大,士气也日益低落。就在这个时候,右武宁军的最后进攻开始了。
这是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一战、也是注定惨烈的一战,城墙已经多处出现了崩塌,对右武宁军来说已经形同虚设,孟良便将所有士兵集中在城墙后,当右武宁军越过城墙冲进来的时候,双方短兵相接,胜负还是未知之数!
蜀军已经决意死战,西门康也亲自率军杀入城中,与蜀军肉搏,这次发挥作用的则是骑兵。
如果双方只有步兵,那么都挤在城里确实是胜负未知,可是孟良遗漏了一点,那就是夏军是有骑兵的,小巷里骑兵无法形成优势,但在城墙后面的大道上,滚滚而来的骑兵还是有很大威力的。
沿途,蜀军数度发动了阻拦右武宁军前进的军事行动,可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的,就连过程也非常单一,都是蜀军出现、两军交战,过了不久蜀军就主动溃退了,右武宁军甚至都没有怎么认真,战斗就结束了。
这些战斗让右武宁军看到了蜀军的孱弱,一路上又目睹了那些受到苛政对待而流离失所、饥肠辘辘的百姓,蜀国失败的原因也就不用说了。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右武宁军就长驱直入蜀国腹地,蜀军的抵抗完全没有起到作用,可以说,蜀国灭亡的紧要关头已经近在眼前了。
即便是这样危如累卵、尽失民心的政权,也依然有忠心耿耿的捍卫者。
当右武宁军兵临成城前最后的屏障季阳时,拥有蜀国王室血脉的大将孟良亲自坐镇,他麾下有五万兵马,这是蜀国最后的一支精锐,季阳之战也是决定蜀国存亡的关键性战役。
可在这么关键的时刻,孟良还是决定兵行险着,派出战斗力最强的一万兵士抵挡右武宁军的先锋,试图拔得头筹。
他没想到的是,季阳的情况西门康已经了解清楚了,他也知道这支守军不同以往,所以他已经下令军队做好充足准备。蜀军一出现,右武宁军的先锋部队就先扎稳阵脚,试探了几次之后知道这支蜀军的战斗力比较强,便转入守势并派出快马请求后续部队增援。
如果面对面拼杀,右武宁军的先锋部队可能真的会被击溃,但得益于他们有一个优秀的领兵将领、深受西门康信任的后军主将邓鹏,正是看中了他心思细腻,这才特地把他从后方调整到前方,让先锋部队不要冒进。从结果来看,这个选择恰到好处。
右武宁军的先锋本来都是骑兵,防守不是他们的强项,但邓鹏让他们放弃了马匹,用弓弩和盾牌迎敌,这也是看中了蜀军中骑兵较少。在邓鹏的指挥下,右武宁军的防御还是不错的,援军也到来的及时。
首先过来的援军不是别人,正是前军主将欧宪率领的五千骑兵,他们的速度本来就快,欧宪也最擅长快速突击,接到求援消息之后,他第一时间就率军向前方赶去,用不了一会儿就到了。
有了这五千骑兵,右武宁军的战斗力骤增,而多是步兵的蜀军则被杀得溃不成军,一万士兵能够返回季阳的不足两千人。
防御战还没有打响就遭到了当头一棒,这对蜀军士气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而更加艰苦的局面还在后面。
季阳之战可以说是进入蜀地以来,右武宁军面对的最大考验,这座城池是通往成城的必经之路,蜀国对这里也非常重视,花了很多心思来加固这里的城防,他们是想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里。也就是将两场攻城战变成一场,如果这里失守,那成城也就不用再守了。
开始进攻前,西门康曾派士兵将劝降书送进城中,当时他是真的希望经过了那次失败之后孟良可以放下武器,但是结果却是让人失望的,孟良回了一封信,声称他们全体将士宁愿跟季阳共存亡,也不会投降。
确实,从后来的攻城战中可以看出,季阳城池十分坚固,这里的守军也很顽强,右武宁军以三百余门火炮昼夜轰击,中间夹杂了几次进攻,却都未能攻陷城池。
即便西门康下达了多次命令,蜀军仍是一味死守,过了几天,西门康就放弃了用士兵攻占城池的想法,他要用火炮将季阳的城防彻底摧毁,就是将这里夷为平地也在所不惜。
这一战,火器再次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火炮不间断的轰击下,蜀军士兵就是想要将修补破损的土石搬上去都是难事,冒险尝试的结果就是被轰得粉身碎骨。
火炮轰击的威力渐渐超过了城墙所能承受的极限,几天之后,蜀军士兵惊恐的发现,原本坚固的城墙上已经被轰出了几个缺口,右武宁军的炮火还是没有停,修补工作根本没有办法进行。
而且由于右武宁军的火炮轰击,城中守军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大,士气也日益低落。就在这个时候,右武宁军的最后进攻开始了。
这是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一战、也是注定惨烈的一战,城墙已经多处出现了崩塌,对右武宁军来说已经形同虚设,孟良便将所有士兵集中在城墙后,当右武宁军越过城墙冲进来的时候,双方短兵相接,胜负还是未知之数!
蜀军已经决意死战,西门康也亲自率军杀入城中,与蜀军肉搏,这次发挥作用的则是骑兵。
如果双方只有步兵,那么都挤在城里确实是胜负未知,可是孟良遗漏了一点,那就是夏军是有骑兵的,小巷里骑兵无法形成优势,但在城墙后面的大道上,滚滚而来的骑兵还是有很大威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