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问题出现了,姚冬立刻着手开始排查解决问题,对于有关计算机方面问题的排查,只要稍微有点常识的,都知道一般是按照先软后硬的方法进行。
就像目前的计算机如果不能正常使用,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否是某个关联文件的缺失从而导致整个软件的损坏使计算机无法正常使用。
这个可以重新安装该程序或者选择修复进行排查,如果做完上述步骤之后问题却依然存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计算机系统某方面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这个依然也不难,找到一款带有系统修复的软件对系统进行修复,或者重新做一下系统也就能判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电脑系统卡、电脑是不是坏了拿到电脑店里别人帮你重新做个系统就能正常使用了的原因。
如果经过上述两种方法的排查之后,问题依然存在,那么恭喜你,你中彩了。
既然排除了软件部分的故障之后,我们就需要从硬件方面来判别,但是这一般对于使用者来说简直就是无力吐槽了,硬件的返厂维修过程简直就象是两万八千里长征一样时间漫长。
试想一下那些个喜欢每天上网的人却长时间上不了网的日子吧,这简直比热恋中的另一半提分手还难受啊。
而且就算是超出保期拿到电脑维修店里所要的时间也短不了,而且还得自己掏腰包,遇到良心店家还要好点,遇到黑店你就自认倒霉吧,就算在那个信息十分发达的年代,也没有多少人会在网上查到该型号硬件的价格,而且就算是查到了,人家也有十万个理由来忽悠你,就是认定你不懂电脑了怎么滴吧……
计算机软件的问题可以排除,因为其他文件以及编程程序可以正常运行。
之后,计算机硬件的问题也排除了,因为当姚冬拿了一张新的软盘实验编写的时候也是可以正常输入的。
问题现在就变得非常明显了,就是出在了那张软盘的身上,这年头软盘使用最多的是5.25寸的软盘,虽然索尼公司今年已经率先推出体积更小、容量更大的3.5英寸软驱和软盘,不过现在并没有被一些主要pc厂家所接受,市面上流行的依旧是5.25英寸的软盘,老美压根就不买小日本的帐。
直到1987年4月,ib推出基于386的ibpersonalsyste/2(ps/2)个人电脑系列,正式配置了3.5英寸的软驱之后,这才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大家都被这种体积更为小巧、容量却是5.25英寸软盘的几倍的新软盘所吸引,从那时起,在ib、康柏为代表的厂商极力推崇下,这种3.5英寸的软盘开始大行其道,3.5寸软盘以其便宜的价格、相对巨大的存储量(1.44,百万级字节存储量)很快全面占领市场,而3.5英寸软盘驱动器也开始正式取代5英寸的软驱成为pc的标准配置,走向了它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这一绝对的垄断地位持续了十几年,一直到2002年。
这个时候的软盘可不象后世我们使用的u盘,无法正常使用了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自带的磁盘检测修复工具进行检测修复,实在不行狠狠心格式化就又能用了,只有极少的因为本身质量不达标的次品使用两次就不行了,相信有些贪图便宜在地摊上买过8g只要15、20块钱的u盘的小学生吃过这样的亏,往往当时能用,买回去用了几次就坏了,这些其实都是次品货。
而这年头的软盘呢,坏了就是坏了,那是无法再重新格式化的,要么你冒着巨大的软盘随时可能罢工的风险继续使用磁道还没用损坏的扇区,要么你就得更换新的软盘来工作。
总之,这年头的软盘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和弊端,体积大、质量差容易坏、使用前必须格式化、容量小,这些也许这对于其他人是无比头痛的问题,但是这对于姚冬来讲,这无疑是给了他以小博大快、速致富的灵感。
软盘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后世硬盘和u盘的前身,它目前代替了硬盘在电脑中的位置,除了处理器中预存的计算机指令,人们使用的文件以及程序无疑都是储存在软盘上的。
软盘本身的制造技术原理也是非常的简单,从原理上来说,一张软盘分成若干个磁道,每个磁道又分为若干个扇区,每个扇区存储512个字节。
磁道是一组同心圆,一个磁道大约有零点几个毫米的宽度,数据就存储在这些磁道上,就拿姚冬现在使用的单面360kb软盘来说吧,它有80个磁道,每个磁道有9个扇区,只有一面可以存储数据,我们能这样计算它的容量:80x9x512≈360k。
再从制造技术上来说,软盘实际上只包括两部分:一张涂有磁性材料的薄薄的塑料圆盘,以及一个保护性塑料封套或硬壳。
想明白了这些,姚飞便把软盘的原理和大致的制造技术教给宫云和大胡子艾布特他们这组人后,姚冬就继续当起来甩手掌柜。
公司雇佣员工是用来做什么的,还不就是专门为公司排忧解难从而创造价值的么,要是自己说的这么清楚明白她们还一无是处、拿不出实质性的成果的话,那就真应该将他们打发到撒哈拉那个鸟不拉屎的鬼地方种地去了。
就像目前的计算机如果不能正常使用,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否是某个关联文件的缺失从而导致整个软件的损坏使计算机无法正常使用。
这个可以重新安装该程序或者选择修复进行排查,如果做完上述步骤之后问题却依然存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计算机系统某方面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这个依然也不难,找到一款带有系统修复的软件对系统进行修复,或者重新做一下系统也就能判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电脑系统卡、电脑是不是坏了拿到电脑店里别人帮你重新做个系统就能正常使用了的原因。
如果经过上述两种方法的排查之后,问题依然存在,那么恭喜你,你中彩了。
既然排除了软件部分的故障之后,我们就需要从硬件方面来判别,但是这一般对于使用者来说简直就是无力吐槽了,硬件的返厂维修过程简直就象是两万八千里长征一样时间漫长。
试想一下那些个喜欢每天上网的人却长时间上不了网的日子吧,这简直比热恋中的另一半提分手还难受啊。
而且就算是超出保期拿到电脑维修店里所要的时间也短不了,而且还得自己掏腰包,遇到良心店家还要好点,遇到黑店你就自认倒霉吧,就算在那个信息十分发达的年代,也没有多少人会在网上查到该型号硬件的价格,而且就算是查到了,人家也有十万个理由来忽悠你,就是认定你不懂电脑了怎么滴吧……
计算机软件的问题可以排除,因为其他文件以及编程程序可以正常运行。
之后,计算机硬件的问题也排除了,因为当姚冬拿了一张新的软盘实验编写的时候也是可以正常输入的。
问题现在就变得非常明显了,就是出在了那张软盘的身上,这年头软盘使用最多的是5.25寸的软盘,虽然索尼公司今年已经率先推出体积更小、容量更大的3.5英寸软驱和软盘,不过现在并没有被一些主要pc厂家所接受,市面上流行的依旧是5.25英寸的软盘,老美压根就不买小日本的帐。
直到1987年4月,ib推出基于386的ibpersonalsyste/2(ps/2)个人电脑系列,正式配置了3.5英寸的软驱之后,这才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大家都被这种体积更为小巧、容量却是5.25英寸软盘的几倍的新软盘所吸引,从那时起,在ib、康柏为代表的厂商极力推崇下,这种3.5英寸的软盘开始大行其道,3.5寸软盘以其便宜的价格、相对巨大的存储量(1.44,百万级字节存储量)很快全面占领市场,而3.5英寸软盘驱动器也开始正式取代5英寸的软驱成为pc的标准配置,走向了它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这一绝对的垄断地位持续了十几年,一直到2002年。
这个时候的软盘可不象后世我们使用的u盘,无法正常使用了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自带的磁盘检测修复工具进行检测修复,实在不行狠狠心格式化就又能用了,只有极少的因为本身质量不达标的次品使用两次就不行了,相信有些贪图便宜在地摊上买过8g只要15、20块钱的u盘的小学生吃过这样的亏,往往当时能用,买回去用了几次就坏了,这些其实都是次品货。
而这年头的软盘呢,坏了就是坏了,那是无法再重新格式化的,要么你冒着巨大的软盘随时可能罢工的风险继续使用磁道还没用损坏的扇区,要么你就得更换新的软盘来工作。
总之,这年头的软盘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和弊端,体积大、质量差容易坏、使用前必须格式化、容量小,这些也许这对于其他人是无比头痛的问题,但是这对于姚冬来讲,这无疑是给了他以小博大快、速致富的灵感。
软盘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后世硬盘和u盘的前身,它目前代替了硬盘在电脑中的位置,除了处理器中预存的计算机指令,人们使用的文件以及程序无疑都是储存在软盘上的。
软盘本身的制造技术原理也是非常的简单,从原理上来说,一张软盘分成若干个磁道,每个磁道又分为若干个扇区,每个扇区存储512个字节。
磁道是一组同心圆,一个磁道大约有零点几个毫米的宽度,数据就存储在这些磁道上,就拿姚冬现在使用的单面360kb软盘来说吧,它有80个磁道,每个磁道有9个扇区,只有一面可以存储数据,我们能这样计算它的容量:80x9x512≈360k。
再从制造技术上来说,软盘实际上只包括两部分:一张涂有磁性材料的薄薄的塑料圆盘,以及一个保护性塑料封套或硬壳。
想明白了这些,姚飞便把软盘的原理和大致的制造技术教给宫云和大胡子艾布特他们这组人后,姚冬就继续当起来甩手掌柜。
公司雇佣员工是用来做什么的,还不就是专门为公司排忧解难从而创造价值的么,要是自己说的这么清楚明白她们还一无是处、拿不出实质性的成果的话,那就真应该将他们打发到撒哈拉那个鸟不拉屎的鬼地方种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