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叹道:“诸位忧国忧民之心,本王岂能不知。怎奈本王命运乖蹇,身边并无多少心腹智囊或者文臣武将,急切间哪能组阁监国呢?”

    黄道周见唐王开始探讨具体问题,心中松了一口气,笑道:“常言说,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远的不说,就说李自成,甚至满清,仰或是南京立朝,那一次不是响应者云集?此番多尔衮的剃发令、易服令,使得国内有识之士认清了满清要摧毁我华夏根基的狼子野心,像嘉庆、江阴、太湖、巢湖、浙东到处都有民众自发起来反抗满清暴政,文武官员,广大缙绅士子俱都心怀不满,只要有人出面组织,必定一呼百应,赢粮而景从。”

    张肯堂也说道:“远的不说,清兵到处屠城,早就激起了民愤。现在,全国犹如干柴烈火,只要有火种引爆,很快就会呈燎原之势。”

    郑鸿逵笑道:“不是我老郑家喷大话,光我家名下的水师官兵就不下十万之众,各类舰船数以千计,金银财宝车载斗量。到了我们的一亩三分地上,要想对付鞑子,哼,易如反掌,至少守住福建不成问题。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倒是那黄道周老成谋国,听得郑鸿逵说话如此傲慢无礼,不由得触动心事,生怕其倚仗地主之利及军队和财产优势,独霸朝纲,左右皇上。可是,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找到一块落脚之处,只得暂时先到他的地盘栖身。今后,必须处处小心提防郑氏家族独揽大权了。

    清顺治二年(大顺永昌二年、大顺二年、弘光元年)唐王朱聿键等人到达福建的建宁城,于六月二十八日宣布监国。闰六月初七到达福州,郑芝龙带人到三十里外郊迎。将唐王一行安顿到已经打扫好的福建布政使衙门做行宫,并派出部队进行警戒,闰六月二十八日于福州登基,是为明绍宗,年号隆武。宣布从七月一日起,改弘光元年为隆武元年,改福建布政使司为福京,改福州行在为天兴府。

    隆武帝接受黄道周建议,决定适当赏封一下郑氏家族,取得其支持。然后,将各省的督抚、将军以及一些名士都遥封为大学士,以取得他们对朝廷的承认和拥护。加封郑芝龙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在这一场拥立隆武帝登基的活动中,受益最大的是郑氏家族,一门公侯。然后以黄道周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蒋德璟为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朱继祚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曾缨为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封黄俊鸣、李光春、姜日广、高宏图、路振飞、苏观生、何腾蛟、丁魁楚、黄景昉等为大学士。自然,要追封上四代宗亲为皇帝皇后,让自己的弟弟朱聿鐭袭封唐王,封国在南宁。

    隆武帝登基之后,将这一消息昭告天下,派人奔赴四方,将加封各省督抚将军的圣旨送到各处。两广、江西、湖广、云南、贵州等地官员以及江南的大部分抗清武装都先后承认了隆武政权。但是,其他地区离其毕竟遥远,其能就近接触的主要还是福建和赣南,另外就是浙东的鲁王朱以海。

    当隆武帝派人从福州送来的诏书到达绍兴鲁王监国的行在时,立刻在鲁王君臣这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部分朝臣认为隆武帝登基时间早,名号响,且取得了大部分省份的支持,我们这里既然知道了,可以考虑取消监国名号。况且,其诏书中允诺,我们这里的文武官员可以到福京担任同样的官职,这部分人建议正式开读诏书。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反对被统一到隆武帝的旗帜下。他们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你隆武帝无非是比鲁王早登基了几天,你们的宗室关系比鲁王也不近什么,凭什么就要让人家脱掉龙袍退归藩王之位?你们那里的大学士封了一大片,哪有什么含金量?一般的官员也没有什么,但是几个主要拥立者就没权了。

    也有一部分模棱两可的官员说,不管答应与否,总得把诏书打开看一下吧,纵使不同意,也应该有个回复吧。

    最后,双方商定,以平等的地位共看“国书”。诏令中并没有过激的语言和命令,多是一些合则两利团结对敌商榷式的温和话语。鲁王也是感到这身龙袍穿上容易脱着难,写了封回信,口称皇叔父而不称陛下,委婉地拒绝了隆武要其退藩而后合作对敌的提议。

    其实,现在鲁王这里已经困难重重。由于方国安和王之仁千方百计地排挤起义军,加上地方官吏的推诿刁难,起义军因为粮饷无着已经散去了大半。而且,清廷的说客正在无孔不入地分化拉拢他们的中高级军官。

    后来隆武帝说动了郑芝龙,派人带十万两白银到鲁王处纾困,想帮他们解决些困难,创造有利于团结合作的氛围。鲁王不为所动,命令原封退回。此事,被贪婪无度的方国安父子知道了,派兵杀了使者抢了银子,一下子把双方和解的路彻底堵死了。于是,双方开始兵戎相见,互挖墙脚。

    隆武帝为了政治清明,开始在辖区内反腐倡廉整顿吏治,提出小贪杖责,大贪杀头。同时,在朝廷提倡节俭之风,规定宫中不许置办金银等物,饮食用度要尽量节俭。他的夫人贵为皇妃,没有华丽服饰与金银首饰,曾经要求在后宫增添十个烧火做饭的女佣而被隆武帝严词驳回。在整顿吏治中,对于一些不关心民间疾苦的官员予以严惩。

    由于身世坎坷,缺少班底,他善于纳谏,乐于亲民,为了收复失地,隆武帝一改弘光朝“联虏平寇”的方针,同意招抚“大顺军”余部共同抗清,并指示湖广总督何腾蛟“妥为谋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