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日是一个亲王主教国――属教廷采邑,通常委任一位主教为君主――现任亲王主教是荷兰贵族,敌视启蒙思想,对玛丽王后的做法相当反感。
加上他身后有荷兰和教廷双重靠山,并不怵法国的实力。
普鲁士的外交官只是稍加劝说,就毫不费力地让他站到了普鲁士这边。
至于于利希,纠葛还要更深一些。
于利希和贝尔格两个公国,现在在巴伐利亚选帝公查理?提奥铎尔手中。
选帝公拥有三大块领土:一是与奥属尼德兰接壤的于利希-贝尔格;二是靠近法国、十分零散的普法尔茨领地;三是靠近奥地利的巴伐利亚。
三片领地各居德意志西北、正西、东南三部,互不相连。
或许是为了管理方便,选帝公曾向奥地利提出协议:用巴伐利亚南部,交换奥属尼德兰的部分地区。这正中约瑟夫二世下怀,但也理所当然受到了普鲁士的干涉――协议最终以流产告终。
而现在,法国明显将奥属尼德兰当做了囊中之物――
法国正向南北两个方向修建铁路,其中北方这条,是以奥属尼德兰的卢森堡为目的地的;当然,最终要通往鲁尔区。
或许有人以为这是法奥友好的表现,但老练的政客们不这么看。
法国要想抓紧鲁尔区,奥属尼德兰就是必不可少的跳板。
在国家利益面前,亲情远不是那么重要。
普鲁士国王的妹妹威尔敏娜当年嫁到荷兰,不也为了鲁尔区狠狠反咬过普鲁士一口吗?彼时荷普两国气氛僵硬,直到克里夫公爵投入法国怀抱,荷兰吃了大亏,威尔敏娜的自尊心被狠狠打击,开始懂得低调谦逊,实行对普鲁士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才修复了和娘家的关系。
亲兄妹也不可靠。
不过,以约瑟夫二世对玛丽王后的默许态度看,双方必定另有协定。很有可能,王后打算帮助奥地利获得巴伐利亚。
普鲁士的外交官不遗余力地向巴伐利亚选帝公陈述其中利害,使选帝公如鲠在喉。获得他支持普鲁士的承诺后,外交官才满意地回国。
换句话说,在法国人进军鲁尔区的路上,列日和于利希都是拦路石。
小国既重利又经不住压力,普鲁士当然不会把部希望都押在他们身上;但要让这两个国家之一倒戈,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然而,以法国骑兵出现的速度来看,倒像是不费吹灰之力。
布吕歇尔看到的,只是一支骑兵出现在这里;莫伦多夫看到的却是一个个谜团。
或许他多虑了;或许敌人不过是绕过了两国的守军,避开了侦察,侥幸通过;或许他骁勇善战的胡萨骑兵确实应该立刻出击。
但他背后涔涔冷汗,身上一根根汗毛倒竖,不祥的预感好像在告诫他:不能冒险。
加上他身后有荷兰和教廷双重靠山,并不怵法国的实力。
普鲁士的外交官只是稍加劝说,就毫不费力地让他站到了普鲁士这边。
至于于利希,纠葛还要更深一些。
于利希和贝尔格两个公国,现在在巴伐利亚选帝公查理?提奥铎尔手中。
选帝公拥有三大块领土:一是与奥属尼德兰接壤的于利希-贝尔格;二是靠近法国、十分零散的普法尔茨领地;三是靠近奥地利的巴伐利亚。
三片领地各居德意志西北、正西、东南三部,互不相连。
或许是为了管理方便,选帝公曾向奥地利提出协议:用巴伐利亚南部,交换奥属尼德兰的部分地区。这正中约瑟夫二世下怀,但也理所当然受到了普鲁士的干涉――协议最终以流产告终。
而现在,法国明显将奥属尼德兰当做了囊中之物――
法国正向南北两个方向修建铁路,其中北方这条,是以奥属尼德兰的卢森堡为目的地的;当然,最终要通往鲁尔区。
或许有人以为这是法奥友好的表现,但老练的政客们不这么看。
法国要想抓紧鲁尔区,奥属尼德兰就是必不可少的跳板。
在国家利益面前,亲情远不是那么重要。
普鲁士国王的妹妹威尔敏娜当年嫁到荷兰,不也为了鲁尔区狠狠反咬过普鲁士一口吗?彼时荷普两国气氛僵硬,直到克里夫公爵投入法国怀抱,荷兰吃了大亏,威尔敏娜的自尊心被狠狠打击,开始懂得低调谦逊,实行对普鲁士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才修复了和娘家的关系。
亲兄妹也不可靠。
不过,以约瑟夫二世对玛丽王后的默许态度看,双方必定另有协定。很有可能,王后打算帮助奥地利获得巴伐利亚。
普鲁士的外交官不遗余力地向巴伐利亚选帝公陈述其中利害,使选帝公如鲠在喉。获得他支持普鲁士的承诺后,外交官才满意地回国。
换句话说,在法国人进军鲁尔区的路上,列日和于利希都是拦路石。
小国既重利又经不住压力,普鲁士当然不会把部希望都押在他们身上;但要让这两个国家之一倒戈,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然而,以法国骑兵出现的速度来看,倒像是不费吹灰之力。
布吕歇尔看到的,只是一支骑兵出现在这里;莫伦多夫看到的却是一个个谜团。
或许他多虑了;或许敌人不过是绕过了两国的守军,避开了侦察,侥幸通过;或许他骁勇善战的胡萨骑兵确实应该立刻出击。
但他背后涔涔冷汗,身上一根根汗毛倒竖,不祥的预感好像在告诫他:不能冒险。